高速列车仿生微结构流动控制与模化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业腾 |
答辩日期 | 2025-05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杨国伟 |
关键词 | 高速列车 仿生微结构 湍流边界层减阻 壁面数值模化 流动控制 |
学位专业 | 流体力学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on Flow Control and Modeling Method of Bionic Microstructure for High-speed Train |
英文摘要 |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对能耗、运行稳定性及乘客舒适度的影响愈发显著。其中,气动阻力已成为制约列车能效比的关键因素,探索先进的气动减阻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重要科学问题。随着列车流线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基于压差阻力的列车减阻外形优化设计已趋近优化极限,而摩擦阻力作为列车另一主要的气动阻力来源,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仿生微结构流动控制技术受鲨鱼表面微观构造的启发而设计,近年来已被证实在高雷诺数湍流边界层内起到减阻效果。然而,该技术在高速列车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微结构的流动控制机理不完善、数值模拟方法的适用性不足、缺乏针对工程应用的系统性设计等问题。 本研究针对高速列车气动减阻的需求,围绕仿生微结构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模拟方法、减阻效果评估及优化设计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流动分离对仿生微结构减阻机理的影响。本文建立倾斜前向台阶模型,以模拟高速列车头部及局部几何突变所引发的流动分离现象,并在台阶后缘布置仿生微结构,探讨流动分离对微结构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结合速度场、涡量场、湍流统计量及象限分析,揭示微结构对湍流结构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上游流动分离增强了下游仿生微结构的减阻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分离流动的强化导致Q2(喷射)运动增强,从而提升微结构对湍流结构的调控能力。此外,微结构的布置位置对流动分离强度具有显著影响,靠近分离点的微结构可能促进流动分离,进而增加压差阻力,因此在工程应用中应合理布局,以避免不利影响。 2)建立改进的仿生微结构数值模化方法。由于高速列车绕流问题的计算域规模较大,而仿生微结构的特征尺寸远小于列车整体尺寸,直接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计算成本极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壁面修正的微结构模化方法,以提高计算效率。该方法通过修正k-ω 3)研究仿生微结构在高速列车上的流动控制效果。基于改进的微结构模化方法,本文开展了宽高比s/h=1 4)优化仿生微结构形状设计与尺寸分布。在明确微结构的减阻机理与作用规律后,本文进一步开展微结构优化设计研究。首先,通过大涡模拟评估不同形状(梯形、矩形、V形)微结构的流动控制效果,优选减阻效率最高的构型。随后,以各节车厢微结构尺寸参数为优化变量,采用基于代理模型的气动优化算法,探索高速列车的最优微结构尺寸布局。优化设计后,时速400 km/h的高速列车可实现3.0%的最优减阻率,为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减阻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101222] ![]() |
专题 | 力学研究所_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2012-) |
通讯作者 | 王业腾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业腾. 高速列车仿生微结构流动控制与模化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