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高速列车仿生微结构流动控制与模化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业腾
答辩日期2025-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杨国伟
关键词高速列车 仿生微结构 湍流边界层减阻 壁面数值模化 流动控制
学位专业流体力学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Flow Control and Modeling Method of Bionic Microstructure for High-speed Train
英文摘要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其空气动力学性能对能耗、运行稳定性及乘客舒适度的影响愈发显著。其中,气动阻力已成为制约列车能效比的关键因素,探索先进的气动减阻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重要科学问题。随着列车流线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基于压差阻力的列车减阻外形优化设计已趋近优化极限,而摩擦阻力作为列车另一主要的气动阻力来源,仍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仿生微结构流动控制技术受鲨鱼表面微观构造的启发而设计,近年来已被证实在高雷诺数湍流边界层内起到减阻效果。然而,该技术在高速列车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微结构的流动控制机理不完善、数值模拟方法的适用性不足、缺乏针对工程应用的系统性设计等问题。

本研究针对高速列车气动减阻的需求,围绕仿生微结构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模拟方法、减阻效果评估及优化设计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分析流动分离对仿生微结构减阻机理的影响。本文建立倾斜前向台阶模型,以模拟高速列车头部及局部几何突变所引发的流动分离现象,并在台阶后缘布置仿生微结构,探讨流动分离对微结构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结合速度场、涡量场、湍流统计量及象限分析,揭示微结构对湍流结构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上游流动分离增强了下游仿生微结构的减阻效果,主要原因在于分离流动的强化导致Q2(喷射)运动增强,从而提升微结构对湍流结构的调控能力。此外,微结构的布置位置对流动分离强度具有显著影响,靠近分离点的微结构可能促进流动分离,进而增加压差阻力,因此在工程应用中应合理布局,以避免不利影响。

2)建立改进的仿生微结构数值模化方法。由于高速列车绕流问题的计算域规模较大,而仿生微结构的特征尺寸远小于列车整体尺寸,直接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计算成本极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壁面修正的微结构模化方法,以提高计算效率。该方法通过修正k-ω 湍流模型中的ω 壁面边界条件,以准确再现微结构表面在对数区的速度变化特征,从而有效模拟微结构对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相比于现有的微结构模化方法,本研究的方法在预测精度、网格敏感性及泛化能力方面均有所提升。通过平板流动实验及风力机翼型实验进行了数值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捕捉微结构的减阻特性。

3)研究仿生微结构在高速列车上的流动控制效果。基于改进的微结构模化方法,本文开展了宽高比s/h=1 V形仿生微结构在高速列车表面的系统性研究。首先,采用1:8缩比高速列车模型,分析列车气动阻力的分布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微结构尺寸及布局优化,实现全车减阻率3.26%。随后,在CR450高速列车的全尺寸模型上,针对不同运行速度(350 km/h400 km/h450 km/h)下的微结构减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速度下,最优尺寸微结构诱导的减阻率分别为2.5%2.3%2.4%,验证了仿生微结构在实际运行条件下的有效性。

4)优化仿生微结构形状设计与尺寸分布。在明确微结构的减阻机理与作用规律后,本文进一步开展微结构优化设计研究。首先,通过大涡模拟评估不同形状(梯形、矩形、V形)微结构的流动控制效果,优选减阻效率最高的构型。随后,以各节车厢微结构尺寸参数为优化变量,采用基于代理模型的气动优化算法,探索高速列车的最优微结构尺寸布局。优化设计后,时速400 km/h的高速列车可实现3.0%的最优减阻率,为新一代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减阻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语种中文
源URL[http://dspace.imech.ac.cn/handle/311007/101222]  
专题力学研究所_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2012-)
通讯作者王业腾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业腾. 高速列车仿生微结构流动控制与模化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力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