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地理学的一些构想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李双成8; 张雅娟7,8; 王铮6; 刘来保4,5; 李德龙3; 李琰2; 王阳1 |
刊名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出版日期 | 2025-06-20 |
卷号 | N/A期号:0页码:1-19 |
关键词 | “Dual Carbon” goals wind power and photovoltaics new energy geography priority research topics |
ISSN号 | 0479-8023 |
DOI | 10.13209/j.0479-8023.2025.050 |
产权排序 | 6 |
英文摘要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 以风电和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发展迅速, 截止到2024年底, 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突破了13.5 亿千瓦, 风电与光伏装机量与发电量均处于世界第一。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亟需在科学层面予以指导。本文在回顾能源地理学发展历程及其能源转型的基础上, 从地理学学科视角, 提出发展新能源地理学的一些构想。首先, 给出了新能源地理学的定义。承续传统能源地理学的学科内涵, 将其定义为主要研究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时空特征、开发潜力及影响因素、生产和消费过程与格局及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的部门应用地理学; 其次, 阐述了建构新能源地理学的科学逻辑。我们认为,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 受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和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 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 是最具地理特色的研究本体; 第三, 提出了包含尺度依存和区域分异在内的新能源关键地理学特征。尺度依存体现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形成和分布具有多尺度时空特征、不同尺度的大气过程与风电场具有不同的互馈效应, 同时对生态环境、经济性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具有规模效应。新能源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物理实体, 总是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 无论是产生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效应, 还是受大气过程制约的运行过程, 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新能源地理学框架下的一些优先研究议题。主要包括风光能源时空分布特征形成的地球表层过程机制、风光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理空间特征、新能源供给的韧性和鲁棒性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对新能源的影响、大规模新能源建设的气候效应、新能源建设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效应和新能源景观与文化感知等; 最后, 提出了包括地理时空反演、气候模式分析、能源模拟仿真、生态环境响应分析、多尺度动态模拟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新能源地理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 |
URL标识 | 查看原文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14427] ![]() |
专题 | 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通讯作者 | 李双成 |
作者单位 | 1.国家气候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香港大学气候与碳中和研究所; 5.香港大学地理系; 6.北京师范大学湾区国际商学院; 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8.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双成,张雅娟,王铮,等. 发展新能源地理学的一些构想[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N/A(0):1-19. |
APA | 李双成.,张雅娟.,王铮.,刘来保.,李德龙.,...&王阳.(2025).发展新能源地理学的一些构想.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A(0),1-19. |
MLA | 李双成,et al."发展新能源地理学的一些构想".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A.0(2025):1-1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