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生产水足迹角度分析榆林市种植结构调整的效果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何林森3; 张溢堃1,2; 王永生1,2; 尹芳3 |
| 刊名 | 中国农业气象
![]() |
| 出版日期 | 2025-06-20 |
| 卷号 | 46期号:06页码:768-780 |
| 关键词 | Water footprint Cropping structure Water resources Food production Yulin city |
| ISSN号 | 1000-6362 |
| 产权排序 | 2 |
| 英文摘要 | 粮食生产水足迹是评估区域农业水资源的有效方法,榆林市作为西北地区典型的生态功能脆弱地区,工农业与居民用水之间抢占严重,生产、生活与生态水资源压力持续加剧,从粮食生产水足迹的角度分析榆林市种植结构调整的效果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高效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粮食安全指数与作物水足迹理论,从生产水足迹角度量化榆林市2000-2020年作物结构与用水;并结合熵权法构建农业效益评价体系对区域增产及节水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榆林市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幅度较大,玉米和薯类播种面积增加,成为最主要的种植作物,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由55.89×10~4t增长到212.01×10~4t,增加明显;榆林市粮食自给率显著增加,由4.29%增长到13.74%。(2)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后,蓝水足迹增幅较小;研究期间主要粮食作物单位质量水足迹均有所下降,其中玉米单位质量蓝水足迹最低,为0.21m3·kg-1,榆林市各县域蓝绿水比重多呈蓝水<绿水或近似持平的状态。(3)研究期间榆林市农业增产效益、节水效益及综合效益提升明显;综合来看,榆林市农业综合效益整体提升,北六县各县效益普遍高于南六县。研究发现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力保障了区域粮食安全,蓝水足迹增幅较小,有效保障了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源安全,种植结构调整达到了优化区域水资源利用、提升农业增产和节水效益的效果;未来,榆林市为实现耕地水资源耦合及可持续利用,需围绕“用地结构、用水结构、种植结构”促进耕地提质改造;并针对北六县推广滴灌、喷灌及耐旱作物种植,南六县发展“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结合生物覆盖等措施,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
| URL标识 | 查看原文 |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214457] ![]() |
| 专题 |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 通讯作者 | 王永生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何林森,张溢堃,王永生,等. 从粮食生产水足迹角度分析榆林市种植结构调整的效果[J]. 中国农业气象,2025,46(06):768-780. |
| APA | 何林森,张溢堃,王永生,&尹芳.(2025).从粮食生产水足迹角度分析榆林市种植结构调整的效果.中国农业气象,46(06),768-780. |
| MLA | 何林森,et al."从粮食生产水足迹角度分析榆林市种植结构调整的效果".中国农业气象 46.06(2025):768-78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