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丘陵区极端气候演变及其对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产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陈露1,2; 唐家良2 ; 王艳强2 ; 高美荣2 ; 崔俊芳2 ; 朱波2
|
| 刊名 | 山地学报
![]() |
| 出版日期 | 2025-04-15 |
| 卷号 | 43期号:02页码:167-184 |
| 关键词 | 极端气候 作物生产 坡耕地 紫色土 广义加性模型 |
| ISSN号 | 1008-2786 |
| DOI |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84 |
| 英文摘要 |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川中丘陵区农业可持续生产构成严峻威胁。前期研究多基于低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表征植被动态,难以精准解析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的微观影响机制。本研究以气候敏感型——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定位试验站的气象数据序列(1960—2022年)及主要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数据(2005—2022年),采用ETCCDI (Expert Team on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and Indices)构建的极端气候指数体系,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s),揭示20个极端气候指数演变特征及其对作物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1)川中丘陵区气温呈现显著增暖趋势。1960—2022年平均气温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1990年之后呈上升趋势,1990—2022年气温增暖率为0.20℃·(10a)-1。1960—2022年极端气温暖指数呈上升趋势,冷指数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热天日数、霜冻日数、日平均温差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表明极端高低温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同步加剧。(2)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波动较大(P>0.05)。连续无雨日数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而其余极端降水频率类指数及降水强度类指数基本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区域干旱化风险整体加剧。(3)作物响应存在明显种间差异。冬小麦及夏玉米生产均受连续无雨日数的显著影响,但夏玉米对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更为敏感,其中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及日平均温差是制约夏玉米产量的主导气温因子(P<0.05);降水频率指数、年总降水量及湿润天数则是主要极端降水影响因子(P<0.05)。(4)Hurst指数预测显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呈现持久性特征,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将成为威胁作物生产的主要风险。本研究提出的作物-气候响应机制,可为丘陵旱作农业区优化种植制度、制定气候适应性管理方案提供定量化决策支持,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 URL标识 | 查看原文 |
| 语种 | 中文 |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9006] ![]()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露,唐家良,王艳强,等. 川中丘陵区极端气候演变及其对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产的影响[J]. 山地学报,2025,43(02):167-184. |
| APA | 陈露,唐家良,王艳强,高美荣,崔俊芳,&朱波.(2025).川中丘陵区极端气候演变及其对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产的影响.山地学报,43(02),167-184. |
| MLA | 陈露,et al."川中丘陵区极端气候演变及其对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产的影响".山地学报 43.02(2025):167-18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