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扩散特征及释放风险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张雪1,2; 朱波2
|
| 刊名 | 土壤
![]() |
| 出版日期 | 2025 |
| 卷号 | 57期号:02页码:282-289 |
| 关键词 | 消落带 土–水界面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 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 磷扩散特征 释放风险 |
| ISSN号 | 0253-9829 |
| DOI | 10.13758/j.cnki.tr.2025.02.005 |
| 英文摘要 |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交换过程不明确,可能造成水体磷负荷升高。本研究利用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和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样装置(HR-Peeper)在毫米尺度上同时测量了消落带淹水后土壤中DGT可获取态磷/铁和孔隙水溶解态磷/铁。结果表明:DGT可获取态磷、DGT可获取态铁、溶解态磷和溶解态铁平均浓度分别为0.022、0.050、0.151和1.515mg/L。150m和160 m高程土壤溶解态磷/铁和150 m高程土壤DGT可获取态磷/铁峰值均出现在中、深层,而160 m高程土壤可获取态磷/铁峰值出现在土–水界面。淹水后,铁氧化物的还原主导了150 m高程土壤磷的释放,导致上覆水磷浓度升高,而160 m高程土壤磷扩散动态受到上覆水磷入渗胁迫、土壤非均质性结构以及植物根系限制等影响,铁结合态磷的释放减少。150m和160m高程DGT可获取态磷/溶解态磷比值平均值分别为0.291、0.286,土壤磷再补给能力处于中等水平。150m和160m高程土–水界面磷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5.60×10–6、–5.68×10–6 mg/(cm2·d)(正值表示土壤释放磷),均显著低于沉积物研究结果。因此,当前三峡库区支流库湾消落带160 m高程以上土壤淹水后的磷释放风险较低,与上覆水高含量的磷输入有关。 |
| URL标识 | 查看原文 |
| 语种 | 中文 |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9011] ![]()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雪,朱波.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扩散特征及释放风险[J]. 土壤,2025,57(02):282-289. |
| APA | 张雪,&朱波.(2025).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扩散特征及释放风险.土壤,57(02),282-289. |
| MLA | 张雪,et al."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水界面磷扩散特征及释放风险".土壤 57.02(2025):282-28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