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影响小秦岭金矿区矿山泥石流形成的物源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作者徐友宁 ; 杨敏 ; 张江华 ; 陈华清 ; 裴来政
出版日期2011
会议名称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会议日期2011-7-26
会议地点新疆乌鲁木齐
关键词采矿废渣 矿山泥石流 颗粒级配 小秦岭金矿
通讯作者徐友宁
中文摘要为了探究小秦岭金矿区看似非常危险的泥石流隐患沟却不易发生的缘故,通过采矿废渣、尾矿沙、残破积十以及2010年“7.23”泥石流物源颗粒级配,研究 其采矿物源对泥石流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以斜长角闪片麻岩等坚硬耐风化的碎岩块及岩屑构成的采矿废渣堆,颗粒松散无联结,大小混杂,粒径变化为 0.0751mm~470mm,大于2mm的砾级含量占到废渣总量的93.33%,平均粒径为61.2mm,以卵石级为主,黏粒物质几乎没有,以此物质形 成的泥石流属水石流。采矿废渣的渗透系数是尾矿渣的103.5陪、残坡积土的2倍、蒋家沟自然泥石流物源的4.9倍,实际上废渣堆的渗透系数比此数据更 大。以砾石、卵石及块石为主组成的废石渣,连结松散、连通性好、高孔隙率及渗透性决定了常遇降水入渗对废渣堆起动形成的影响不大。结合历史泥石流形成,提 出了研究区矿渣型泥石流起动的模式:滑塌—堵塞—溃决型。随着时间推移,沟坡两侧残坡积的加入或废渣风化细化,细粒物质含量增大,滞水能力增强,发生泥石 流的可能性在增大。这研究为疏通沟道、固化渣堆、修建排水工程等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防灾减灾的理论依据。
合作状况国内
会议主办者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
会议录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分类号P642.23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5621]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友宁,杨敏,张江华,等. 影响小秦岭金矿区矿山泥石流形成的物源特征分析[C]. 见: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新疆乌鲁木齐. 2011-7-2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