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Ⅱ)──与黄河中游的对比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张信宝
刊名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出版日期1997
期号1页码:51-54
关键词长江上游 黄河中游地区 “长治”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 淤地坝 坡改梯 重点治理区 河流泥沙 坡耕地 土地生产力
通讯作者张信宝
中文摘要建国以来, 黄河中游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1984 年底, 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万km^, 其中修建水平梯田13467km^2, 打坝淤地1089km^2, 造林38826.7km^2, 还在干支流修建了95 座大中型水库和1668座小型水库。“ 七五” 和“ 八五” 期间,保存治理面积约6万km^Z 。为了减少入黄泥沙, 对1万km^Z 的多沙粗沙区开展了重点治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 有效地改善了黄河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每年稳定减少入黄泥沙2 亿t 以上。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的他本思路是朱显漠院士总结的28字方略“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 米粮下川上源, 林果下沟上岔, 草灌上坡下纸” 。主要措施为坡改梯, 造林种草和打坝淤地三大措施。坡改梯和造林种草是50、60 年代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60 年代后期以来, 淤地坝异军突起, 黄河中游地区修建了数以万计的淤地坝。本文对这三大措施作了简要评述。作者建议“ 长治” 工程应加强沟底林建设, 并开展荒山草场建设,石化土地改造利用和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村发展战略的研究。长江上游侵蚀产沙研究程度较低, 建议开展侵蚀产沙的系统研究, 为“ 长治” 工程效益的评估和河流水沙变化趋势的预测奠定基础。
分类号S157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08-20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1542]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成都山地所知识仓储(2009年以前)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信宝.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Ⅱ)──与黄河中游的对比[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7(1):51-54.
APA 张信宝.(1997).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Ⅱ)──与黄河中游的对比.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51-54.
MLA 张信宝."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Ⅱ)──与黄河中游的对比".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1997):51-5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