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的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赵万玉![]() ![]() ![]() |
刊名 |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 |
出版日期 | 2009-05-20 |
卷号 | 41期号:3页码:125-130 |
关键词 | 汶川地震 泥石流 工程防治 时机 |
其他题名 | Optimal Timing for the Control of Debris Flow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
合作状况 | 其它 |
中文摘要 | "5.12"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大面积坡面的岩土体松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在 泥石流形成的三大主控因素中,最重要因子已经由震前的短历时降雨量变为松散固体物质量了。由此,在同样的降雨激发下,同一流域将可能爆发 比灾前更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历史地震后泥石流发展规律的类比分析,结合2008年雨季灾区泥石流活动状况,讨论地震灾区泥石流工程 防治的最佳时机。经过初步分析认为,在极重灾区不宜在震后3年内实施大量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而应在震后3~5年实施工程防治;在重灾区和一般 灾区,可以在震后立即实施泥石流工程防治。目前地震灾区规划了大批泥石流工程防治项目,覆盖了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在极重灾区立即实施大批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可能得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建议汶川地震区位于极重灾区的泥石流防治项目宜在3~5年后实施。 |
资助信息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8CB425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501008)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08-27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1682]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成都山地所知识仓储(2009年以前)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万玉,陈晓清,崔鹏. 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的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3):125-130. |
APA | 赵万玉,陈晓清,&崔鹏.(2009).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41(3),125-130. |
MLA | 赵万玉,et al."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1.3(2009):125-13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