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孔纪名; 崔云
刊名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出版日期2009-05-20
卷号41期号:3页码:209-215
关键词地震山地灾害 环境因素 响应机制 汶川大地震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Responsive Mechanism Between Earthquake-induced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in Typical Region of Wenchuan Earthquake:A Case Study of Mianzhu County
通讯作者孔纪名
合作状况其它
中文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详细分析了绵竹市地震山地灾害的特点,在G IS平台上对297个典型灾害点的环境本底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灾害分布对地震烈度、距断裂带距离、岩性、高程、河流、坡度和坡向的响应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距中央断裂的距离是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灾害在距中央断裂0~8 km范围内响应明显,上盘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下盘,下盘灾害点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前山断裂破裂的影响;2)山地灾害在硬质岩层中最为发育,灾害发育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3)地形和河流共同制约着坡体卸荷和地震能量的释放,山地灾害对海拔较高、坡度陡峭、切割强烈和河网密度大的区域响应更为明显;4)当区域地势变化方向和坡向与地震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传播,灾害更容易发生。
资助信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KCX1-YW-03)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08-27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1687]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成都山地所知识仓储(2009年以前)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孔纪名,崔云. 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3):209-215.
APA 孔纪名,&崔云.(2009).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41(3),209-215.
MLA 孔纪名,et al."典型地区地震山地灾害分布对环境本底因素响应机制研究——以绵竹市为例".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1.3(2009):209-21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