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桂西北岩溶丘陵区石漠化小流域侵蚀产沙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豪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授予地点成都
导师张信宝
关键词桂西北岩溶丘陵区 石漠化 小流域 137Cs 侵蚀产沙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中文摘要西南岩溶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是该区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长期以来,西南岩溶地区侵蚀泥沙研究基础薄弱,技术手段有限,基础研究落后于石漠化治理的实践工作。 论文选择桂西北岩溶丘陵区的典型石漠化小流域——环江生态站木连小流域和古周示范区成义屯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核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分布特点,初步揭示岩溶山地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强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在环江生态站内开展了倒石堆型岩溶坡地土壤137Cs分布特点的研究。无地面侵蚀的研究坡地土壤137Cs空间分布具有137Cs面积活度远低于区域本底值、表层土壤的137Cs浓度高和137Cs空间分布变异大等主要特点。 土壤中碳酸盐颗粒的溶蚀——137Cs尘埃的洗失,是岩溶坡地土壤137Cs流失的特有的重要机制。无地面侵蚀岩溶坡地的137Cs面积活度却远低于I37Cs本底值,岩溶坡地土壤的137Cs流失未必完全是坡地地表流水侵蚀与泥沙流失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不宜用现行的137Cs示踪方法测定岩溶坡地的土壤流失量。 2)在环江成义屯的峰丛洼地小流域,开展了洼地泥沙堆积的137C示踪研究。1963年以来的44年间,小流域内洼地年均堆积速率为0.38 cm·a-1;根据洼地各取样点1963年以来的泥沙堆积厚度、洼地面积、流域集水面积等参数,计算了小流域1963年以来的泥沙堆积总量、年均堆积速率和堆积模数分别为944.5 t、20.5 t·a-1和51.4t.km-2·a-1。讨论了流域土壤地面流失速率与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的关系,认为前者应比较接近于后者,研究小流域的土壤地面流失模数大致为50~60 t·km-2·a-1。 3)通过对流域内岩溶坡地的土壤与水库沉积泥沙表层样的137Cs含量对比分析,计算了流域内土壤地面流失与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9.0%和91.0%。考虑实际情况,土壤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应略低,土壤地面流失和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大致分别10%和90%。计算结果表明地面流失轻微的纯碳酸盐岩区,土壤地下流失为流域内泥沙的主要来源。 4)西南岩溶地区,特别是纯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流失包括了地面流失和地下流失两部分。根据本区土壤和土壤侵蚀的特点,岩溶地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也应指土壤的地面流失量。初步提出了岩溶地区坡面和流域的土壤允许流失量的确定思路和方法。
学科主题水土保持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0-13
分类号S15;P96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2164]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成都山地所知识仓储(2009年以前)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豪. 桂西北岩溶丘陵区石漠化小流域侵蚀产沙研究[D]. 成都.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0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