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滨海湿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王毅杰 ; 俞慎 |
| 刊名 | 湿地科学
![]() |
| 出版日期 | 2012-06 |
| 卷号 | 10期号:5页码:129-135 |
| 中文摘要 |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研究区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1990~2000 年和2000~2005 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围海造地行为下滨海湿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围海造地在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分别为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张所需。以海岸线为基准,通过分别向陆地和向海洋方向进行滨海湿地分区,每个方向设立7 个缓冲带,靠近海岸线的前6 个缓冲带宽1 km,第7 个缓冲带宽10 km。结果表明,1990~2000 年期间,围海造地以农业用地扩张为主,其平均年扩张速率为48.9 km2/a,明显大于建设用地的平均年扩张速率(28.2km2/a);而2000~2005 年期间,建设用地成为围海造地的主要目的,建设用地平均年扩张速率大幅增大至91.8km2/a,而农业用地平均年扩张率仅为4.2 km2/a。在空间分布上,1990~2000 年期间,农业用地平均年扩张百分率最大值出现在距海岸线5 km的陆地缓冲区;但在2000~2005 年期间,各陆地缓冲区农业用地面积在减少,其平均年扩张百分率为-1.3%/a;而建设用地在各缓冲区的平均年扩张百分率由1990~2000 年期间的0.62%/a 增大为2000~2005 年期间的2.66%/a。对长江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地流转驱动力的分析表明,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一些天然滨海湿地直接转变为建设用地,两个时期建设用地净扩张区域相同,即距海岸线1~3 km和>6 km陆地缓冲带;还有一些天然滨海湿地,如滩涂,被用于水产养殖,而转变为人工湿地,在1990~2000 年期间,农业用地的扩张区域是距海岸线4~6 km的陆地缓冲带,在2000~2005 年期间,农业用地的扩张区域是1~3 km的近海缓冲带。 |
| 公开日期 | 2013-08-30 |
| 源URL | [http://124.16.167.195/handle/335003/1186] ![]() |
| 专题 | 城市环境研究所_城市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组_期刊论文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毅杰,俞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滨海湿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J]. 湿地科学,2012,10(5):129-135. |
| APA | 王毅杰,&俞慎.(201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滨海湿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湿地科学,10(5),129-135. |
| MLA | 王毅杰,et al."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滨海湿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湿地科学 10.5(2012):129-13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城市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