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表面等离子体增强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效率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相春平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4-05-3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陈良惠 ; 宋国峰
关键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顶入射 表面等离子体 纳米光栅
学位专业物理电子学
中文摘要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光伏器件具有成本低廉,生产效率高,面积大,柔性等优点,然而由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学性能限制了有源层厚度,普通有机薄膜电池器件无法充分吸收太阳光。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成熟,在薄膜电池结构中激发表面等离子激元以提高器件光吸收的方法逐渐被人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开发。本论文针对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光吸收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在薄膜器件中引入微纳结构激发表面等离子体以提高薄膜电池的光吸收效率。具体工作可分为如下三部分:1,由于顶入射器件对衬底材料选择更灵活,本论文针对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进行结构设计。考虑到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学特性和器件的薄膜工艺,在器件中引入光栅,利用FDTD算法对器件的结构进行设计和优化。理论上分析了光栅高度和光栅周期对器件有源区光吸收的影响。通过分析器件对不同偏振模式入射光的吸收谱来分析光栅波导模式和表面等离子体模式提高器件光吸收的机制。通过对器件吸收色散曲线的计算,进一步优化了器件结构并证实了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在广角度响应方面的优良特性。2,针对器件结构的模拟优化结果在实验上进行验证。利用全息曝光的方法制备光栅结构,利用真空热蒸发技术制备顶入射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利用太阳能电池测试设备对器件的I-V特性进行测试:通过有光栅和无光栅器件的对比,验证光栅对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光吸收的增强作用。同时,通过分析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的差别提出了在器件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上影响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3,运用IMIMI模型分析表面等离子体与微腔耦合机制,并利用RCWA算法分析了多层结构中表面等离子体模式随IMIMI结构参数的变化。提出了基于IMIMI结构所衍生的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分析。通过模拟计算器件有源区的吸收光谱和I-V特性阐述了表面等离子体对器件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了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薄膜电池器件光吸收效应。    综上,本论文循序渐进的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对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进行设计,优化和分析。逐步改善了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光吸收效率低的问题,以及顶入射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电极材料的选择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
学科主题半导体器件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6-03
源URL[http://ir.semi.ac.cn/handle/172111/25062]  
专题半导体研究所_纳米光电子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相春平. 表面等离子体增强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效率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半导体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