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首页
机构
成果
学者
登录
注册
登陆
×
验证码:
换一张
忘记密码?
记住我
×
校外用户登录
CAS IR Grid
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
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状态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及其专有装置
文献类型:专利
作者
李焰
;
贾旭
;
向斌
;
鞠虹
;
马瑛
发表日期
2007-04-04
专利号
CN200610069706.9
专利类型
发明
关键词
权利要求书1.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状态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及其专有检测装置包括一种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状态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和一种检测装置。所述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首先在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电场的6个影响因素(保护层的老化状态
然后通过现场检测海底管线附近的电场分布
水下阴极保护电场检测装置(2)由密封舱(21)
密封舱(21)舱体中安装有DIN导轨
密封舱(21)密封法兰用紧固螺栓与面板法兰盘紧固
面板法兰盘上固定有参比电极接插件(22)
信号调理模块(25)
低功耗分布式数据采集
低功耗分布式数据采集
牺牲阳极和管体裸露表面在其所处的海泥或海水环境中的极化特性
反演确定保护层的老化状态
参比电极接插件(22)
用于固定密封式可充电电池(24)
面板法兰盘上设有O型槽并放有O型圈对密封舱舱体进行密封
参比电极测得的水下阴极保护电场信号用信号电缆(23)接入信号调理模块(25)
模拟量输入模块(26)和低功耗分布式数据采集
控制系统(27)上运行实时数据采集
控制系统(27)上设有以太网网络接口和RS232串行通信接口
海泥的电导率
同时获得海底管线表面的保护电位和保护电流密度分布
信号电缆(23)
信号调理模块(25)
经信号调理模块(25)进行电气隔离
控制系统(27)由密封式可充电电池(24)进行供电
记录程序和数据通信程序
检测结束后可通过以太网网络接口或RS232串行通信接口与水上主机(1)进行离线数据交换
海水的电导率
从而实现对海底管线的阴极保护状态的可靠评估。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一个水上主机(1)和一个水下阴极保护电场检测装置(2)
密封式可充电电池(24)
模拟量输入模块(26)和低功耗分布式数据采集
信号放大
并将数据存储在自带的物理闪存中
将水下检测数据备份出来进行数据反演
管线上海泥的覆盖厚度)的可能的参数范围内设定海底管线所处的可能状态
其特征在于:水上主机(1)运行边界元计算
信号调理模块(25)
控制系统(27)
滤波处理后送入模拟量输入模块(26)
获得海底管线表面的保护电位和电流密度分布。
应用边界元方法进行系列数值模拟试验
反演程序和数据通信程序
模拟量输入模块(26)和分布式电位数据采集
并存储在低功耗分布式数据采集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完备的“阴极保护电场-影响因素数据库”
控制系统(27)构成
控制系统(27)中
权利人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状态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及其专有装置,属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所述方法首先在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电场的影响因素的可能的参数范围内设定海底管线的状态,应用边界元方法进行系列数值模拟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完备的“阴极保护电场-影响因素数据库”;然后依托水下阴极保护电场的自主式实时数据采集系统,通过现场检测海底管线附近的电场分布,利用“阴极保护电场-影响因素数据库”反演确定海底管线表面保护层的老化状态,同时获得海底管线表面的保护电位和保护电流密度分布,从而实现对海底管线的阴极保护状态的可靠评估。本发明具有非接触式、无缆、实时检测等优点,非常适用于海底管线的阴极保护电场检测。
公开日期
2007-04-04
申请日期
2006-07-23
语种
中文
专利申请号
CN200610069706.9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601
]
专题
海洋研究所_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焰,贾旭,向斌,等. 海底管线阴极保护状态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及其专有装置. CN200610069706.9. 2007-04-0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
海洋研究所
浏览
0
下载
0
收藏
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