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洋中脊玄武岩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赵慧静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3-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曾志刚
关键词东太平洋海隆 洋中脊玄武岩 熔融包裹体 硅同位素 氧同位素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
中文摘要本研究对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地区洋中脊玄武岩矿物组成,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玄武岩中橄榄石寄主的熔融包裹体的主量和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中硅和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玄武岩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并通过对玄武岩结晶过程的模拟,对岩浆演化过程进行了示踪。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快速扩张洋脊区域玄武岩的成因和起源,有助于了解全球洋中脊玄武质岩浆活动的特征。 通过对研究区域洋中脊玄武岩样品中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显示该地区玄武岩中存在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主量元素的分析表明这些MORB来自熔融深度不同的地区,且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熔融,并在玄武岩质岩浆中出现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共结晶。洋中脊玄武岩微量元素的分析显示洋中脊玄武岩的岩浆来源中可能有富集型组分物质的加入。 结合洋中脊玄武岩和其中橄榄石寄主熔融包裹体的主量元素组成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EPR13°N附近地区的玄武质岩浆中存在Olv+Plag+Cpx共结晶,但在喷出地表的MORB中,只存在Olv+Plag共结晶,证实了“辉石悖论”在该地区玄武岩的研究中也成立。同时,通过使用COMAGMAT软件对熔融包裹体和MORB全岩中矿物结晶分异过程的模拟以及熔融包裹体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出现的E-MORB是富集型物质的低压熔融(1±1kbar),以及富集型组分和普通地幔岩浆高压混合(4±2kbar)这两个不同过程作用的结果。 EPR13°N附近地区中MORB的δ30Si和δ18O均值与已知的普通MORB的δ30Si和δ18O值有差异,我们推断,可能是该地区的玄武岩受到了富集组分的影响。而作为对比研究区的Manus海盆,其火成岩中相对高的Si、O同位素值显示它们可能受到了热液蚀变的影响。在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的岩石序列中,δ30Si和δ18O值都随着SiO2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我们认为,随着岩浆的演化,Si和O同位素的分馏受到了SiO2 含量的影响。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08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640]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慧静. 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洋中脊玄武岩的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