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大西洋中脊14.0°S内角热液区成矿作用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兵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4-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石学法 ; 杨耀民
关键词南大西洋中脊 14.0°S热液区 多金属硫化物 热液成矿作用
学位专业海洋地质学
中文摘要    南大西洋中脊14.0°S热液区是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位于南大西洋中脊-转换断层内角高地的热液区。本文对14.0°S热液区表层所采集到的岩石及热液产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同时结合海底观测及地球物理资料,深入研究了14.0°S热液区的热液成矿作用,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慢速洋中脊内角构造环境下热液活动及相应的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规律。本文创新性成果及结论如下:    
1、 南大西洋14.0°S离轴内角高地包括近轴岩浆型高地和远轴OCC高地,热液区发育在近轴火山型高地上,岩浆作用对其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是14.0°S热液区有别于北大西洋内角高地热液区最显著的特征。
2、 14.0°S热液区产出的多金属硫化物主要由铁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和非晶质硅组成,部分富含黄铜矿,但闪锌矿/纤锌矿等锌硫化物较少。本区海底至少存在三期次的热液活动,其中第一期和第三期为非晶质硅沉淀阶段,第二期为硫化物沉淀阶段,多期性的热液活动可能与深部岩体热破裂事件有关。
3、 14.0°S热液区洋壳遭受构造破裂程度强烈,导致热液释放区三维空间范围大,热液上升流主要以弥散流形式上涌,所形成的堆积矿-网脉矿复合矿体垂向分带性弱。而顶部热液点相对于斜坡热液点,其释放区海底渗透性相对较好。
4、 14.0°S热液区的主要热源为洋壳深部岩浆侵入体结晶形成的高温岩体,成矿流体来源为下渗的海水,成矿物质来源为铁镁质围岩,火山高地下部掩埋的拆离断层和高地内高角度正断层是两类可能的控矿构造。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12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72]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兵. 南大西洋中脊14.0°S内角热液区成矿作用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