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于培松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13-0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张海生
关键词有机碳 沉积通量 生物标志物 碳循环 浮游植物
学位专业海洋化学
中文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ARE)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开展的多个调查航次,针对海洋水体、颗粒物、沉积物和捕获器样品,进行了以有机碳为主的生源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上层海洋环境要素、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沉降颗粒物质来源、通量及全年变化趋势,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埋藏通量以及利用生物标志物恢复了近百年来上层海洋生产力、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海表温度的变化,揭示了海洋沉积记录对上层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普里兹湾海域上层水体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湾内50 m以浅水体中含量较低,溶解氧的分布则呈现相反的分布趋势。海水颗粒有机碳含量从湾内向湾外递减,且湾内含量远远大于湾外颗粒有机碳含量年际变化较大,且与叶绿素a、生物硅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等均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呈负相关关系。颗粒有机碳主要由夏季生长旺盛的浮游植物贡献,占绝对优势的硅藻群落是颗粒有机碳的主要贡献者,研究海域不存在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多年来对普里兹湾海域的现场实测发现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均以湾内陆架区域最高,并远高于陆坡区和湾外深海区,湾内海域同时具有较高的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初级生产力虽然年际间差异较大,但多年来趋势较为稳定,实测平均值为0.91±0.52 gC?m-2?d-1,按每年90天计则为82±47gC?m-2?a-1,而新生产力为35 gC?m-2?a-1,显示该海域有较高的生产力输出通量。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也以湾内陆架区域最高,且初级生产力以小型浮游生物贡献为主。研究海域浮游植物以硅藻占绝对优势,优势度可达80%以上。 普里兹湾内海域颗粒物沉降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在南极夏季颗粒物沉降通量较高,而整个冬季通量都较低。沉积物捕获器获取的沉降颗粒物质全年通量为74.31 g?m-2?a-1,其中夏季约90天时间内的沉降通量占66 %。有机碳全年沉降通量为4.3 gC?m-2?a-1,占上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5.2 %,具有较高的碳输出通量。捕获器中生源组分沉降通量夏季最高,冬季则几乎为零,而陆源组分沉降通量则是夏季较高,冬季略低。 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物泥质含量分布相似,湾内东部区域多为泥质沉积,有机碳含量也较高,而湾内西部区域泥质含量和有机碳含量均较低。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分布与生物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与上层海洋浮游植物密切相关,占有优势地位的硅藻群落是有机质沉降和埋藏的主要贡献者。沉积物中有机碳与总氮呈密切线性相关,C/N比值为5.5~8.2,反映出有机质主要为海洋生源沉积。有机碳含量随沉积物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到达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研究区域有机碳保存率较高,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 用210Pb测年法测得了普里兹湾5个站位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平均为1.06 mm?a-1,与南北极多个陆架边缘海沉积速率相当。湾内中心区域的沉积速率相对较快,而靠近陆缘和冰架的沉积速率较慢。沉积物积聚通量为313~1254 g?m-2?a-1,受陆源砂输入和生源物质沉降的共同影响。有机碳沉积通量不仅与沉积物积聚通量有关,还受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湾内有机碳沉积通量平均为4 g C m-2 a-1,占上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4.9 %,表明研究海域具有较高的生物泵效率。 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含量与有机碳、生物硅等生源物质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沉积地层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估算的表层海水温度揭示近百年来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范围为-1.85~1.44 ℃。海表温度在厄尔尼诺时期明显偏高,而在拉尼娜时期则较低,表现出受异常气候事件影响明显。利用浮游植物标志物重建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受到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在厄尔尼诺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硅藻相对含量显著增高,甲藻降低;在拉尼娜期间硅藻比例有降低,甲藻则呈增加趋势。底部被埋藏的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和硅藻植物群落有很高的一致性,反映出海洋底部对上层海洋生物地化过程的响应。 沉降颗粒物质中的生物钡通量与生源物质通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通量模型估算的输出生产力可以反映出研究海域上层水体的生产力状况。沉积物中的生物钡与生物硅、有机碳含量都呈现正相关关系,且与上层海洋生产力和浮游植物密切相关。利用通量模型估算了百年来的输出生产力状况,结果表明近几十年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并与海表温度趋势相同,且都与厄尔尼诺暖事件呈对应关系,反映出极区海洋沉积记录信息不仅能够反映上层海洋环境的变化,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08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84]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于培松. 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