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外部条件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摄食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班绍君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13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张涛
关键词脉红螺 外部条件 摄食 幼虫 生长发育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中文摘要脉红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贝类。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和栖息地的破坏,其种群资源数量正急剧下降。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基因(mt16S rRNA、COⅠ)片段序列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表型间是否存在遗传分化;对成螺的摄食喜好以及不同温度、不同规格的摄食规律给予了分析;探讨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卵袋的孵化以及幼虫后续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饵料以及密度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了解脉红螺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为确定脉红螺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的适宜条件,探寻脉红螺自然种群恢复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色螺”和“橙色螺”。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高/体螺层、厣高/壳口长、厣高/壳口宽、厣高/厣宽的形态学特征指数和出肉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相关变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对湿重的影响效果不同。“黑白条纹螺”壳口长和壳口宽对湿重影响最大,而“中间色螺”和“橙色螺”各形态特征对湿重均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根据各形态特征均值建立的居群形态聚类图显示,“中间色螺”和“橙色螺”形态差异较小, 二者与“黑白条纹螺”的形态差异较大。然而基于mt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三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无遗传分化, 为同一种。脉红螺成螺具有明显的摄食喜好,尤其喜食缢蛏;未见其摄食仿刺参和皱纹盘鲍。但平均每个个体每日摄食的饵料湿重与饵料种类无关。脉红螺的摄食量随温度和规格的不同而异。水温高于8°C时开始摄食;高于16°C时大量摄食;水温22°C左右时出现摄食高峰。壳长为50-70mm组的单位体重的摄食量最高,开始摄食温度最低;壳长最大的>90mm组单位体重摄食量最低,开始摄食温度最高。此外,脉红螺的湿重增长率会随壳长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30条件下,温度16-34°C范围内,以3°C为间隔设置温度梯度实验。在温度25°C条件下,盐度5-45范围内,设置间隔为5的盐度梯度实验。结果显示,最短孵化时间在温度梯度实验中为12天(34°C),在盐度梯度实验中为15天(盐度25)。在不同温度、盐度梯度下孵化的幼虫被驯化到同一温度、盐度条件下,以期探究不同的孵化条件对孵化后幼虫的生长发育是否会产生后续影响。在后续温度梯度实验中,脉红螺幼虫的温度耐受下限为16°C,虽虽然实验中的孵化温最高达34°C,但幼虫仍然成功孵化,耐受上限在本实验中未得出;最适温度范围为25-28°C。在后续盐度梯度实验中,幼虫对盐度的耐受范围为15-40,最适盐度范围为15-35。综上所述,孵化时的温、盐条件会对浮游幼虫产生后续影响。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的影响。盐度为30时,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1°C;温度为25°C时,最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0-25。最佳饵料配比为金藻+小球藻+扁藻(1:1:1),其中,扁藻能够加快幼虫生长速度,小球藻能够提高幼虫存活率,但这只能在与金藻混合投喂的基础上实现,单独添加则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密度的差异超过一定范围后,幼虫的生长速度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幼虫存活率与密度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尚未探明。随着幼虫的生长,最佳养殖密度降低:在孵化后前5天,最佳养殖密度为0.3个/ml,5天之后则需降为0.1个/ml。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4-08-08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885]  
专题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班绍君. 外部条件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摄食和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