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霞水母刺丝囊形态结构,释放调控及其毒素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薛伟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14-05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李鹏程 |
关键词 | 白色霞水母 形态结构 释放调控 毒素 分离纯化 血管通透活性 |
学位专业 | 海洋药物 |
中文摘要 | 白色霞水母是我国沿海广泛分布的一种含毒水母。其触手上有大量刺丝囊,当受到刺激会释放刺丝和毒素,用于捕食或防御。沿海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渔民或者涉海工作者被蜇伤。但目前人们对白色霞水母刺丝囊及其毒素方面的了解还很少,为预防和治疗水母蜇伤,有必要对白色霞水母刺丝囊及其毒素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以白色霞水母为研究对象,从触手刺丝囊的形态结构与分类,刺丝囊释放调节以及水母毒素的制备,分离纯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对白色霞水母触手刺丝囊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其种类进行了鉴定,主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触手刺丝囊及分离刺丝囊进行观察与分析,并鉴定了5种刺丝囊类型。包括3种在钵水母纲中已经发现的类型atrichous Isorhizas (a- atrich/o- atrich),microbasic Euryteles, microbasic Birhopaloids type II 以及2种尚未在此纲中报道的类型:microbasic b-Mastigophores ,microbasic Birhopaloids。 2.对白色霞水母刺丝囊释放的调控进行了研究,测试了不同pH和温度刺激对白色霞水母触手刺丝囊以及分离刺丝囊释放的作用,发现当pH<3,pH>11或T<-20℃时,触手刺丝囊均出现明显释放,但对分离的刺丝囊无作用。由此提示,水母刺丝囊释放可能受到触手上神经系统的调控。研究还测试了各种常见神经递质对刺丝囊释放的调控作用,但尚未发现起作用的递质。 3.对白色霞水母毒素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无需破坏刺丝囊细胞,而是采用超低温度处理霞水母触手,刺激刺丝囊释放,收集分泌的毒素作为粗毒,然后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和凝胶过滤层析(SephadexG-200)最终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为45kDa 的毒素蛋白CnP4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发现此蛋白具有增强小鼠血管通透性的毒素活性。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4-08-11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45]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薛伟. 白色霞水母刺丝囊形态结构,释放调控及其毒素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