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作用规律与质量控制示范研究

文献类型:成果

主要完成人赵军宁 ; 张国林 ; 彭成 ; 易进海 ; 李宏霞 ; 谭正怀 ; 杨明 ; 王明奎 ; 宋军 ; 谢小梅 ; 鄢良春 ; 黄勤挽 ; 罗应刚 ; 谢晓芳 ; 李莉 ; 华桦 ; 廖文强 ; 熊静悦 ; 唐大轩 ; 张莉 ; 郑桃 ; 胡海燕 ; 唐正伟 ; 张磊 ; 徐超群 ; 江云 ; 张大永
获奖日期2013
获奖类别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一等奖
关键词有毒中药 毒性 规律
学科主题天然产物研究
中文摘要本课题来源于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有毒中药毒效学和靶器官毒作用规律研究(课题编号:2009CB522801)。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有毒中药毒效物质基础研究(课题编号:2009CB522804)及③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物质—功效—毒性”新型并行性有毒中药质量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编号:81073047)。 本研究针对有毒中药科学应用所涉及的毒性相关物质基础、毒效规律、作用机理和科学应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中药药效/毒性理论创新突破为重点,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方法开展研究,按照GLP规范完成了山豆根、细辛、雷公藤等12种有毒中药49个样品的经口给予急性毒性试验。完成了吴茱萸、雷公藤、附子等11种有毒中药的长期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首次采用组织/细胞模型、ADME/T联合模型、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全面、系统研究和阐明了吴茱萸、雷公藤等7种有毒中药选择性毒作用机制,科学揭示了其对重点靶器官的毒作用模式/毒作用机制。首次对吴茱萸多基源多产地3个基源9个产地24个样品毒性效应特征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山豆根、吴茱萸、雷公藤、蛇床子等13种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50余种新的化学成分。完成了苍耳子、附子、川乌、吴茱萸、细辛等5种有毒中药的标准提升与完善,首次提出了基于“功效—毒性—物质”并行性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型方法体系,采用生物效价测定法和生物活性限值测定法,探索建立了可用于复杂成分中药吴茱萸、附子等2种有毒中药质量控制的生物检定实验体系和优化方法。 上述研究客观描述了有毒中药的毒效学基本特征,准确揭示有毒中药毒性相关的物质基础,科学阐明有毒中药选择性毒性作用部位(靶器官)和毒性效应部位(效应器官)的细胞机制、分子机制及生化机制,探究阐释有毒中药特有的中药毒性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中药毒效应发生的多成分、低剂量、长时间、联合毒性作用的复杂网络机制假说,集成创新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控制的评价方法体系,揭示了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这些有毒中药提供科学支撑和新的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有毒中药饮片质量标准与生产得到广泛应用。
资助信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语种中文
源URL[http://210.75.237.14/handle/351003/24383]  
专题成都生物研究所_天然产物研究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赵军宁,张国林,彭成,等. 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作用规律与质量控制示范研究.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