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构筑根孔作用下土壤物质分布状况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汪仲琼 ; 王为东 ; 郑军 ; 尹澄清 |
刊名 | 环境工程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2 |
卷号 | 6期号:1页码:146-152 |
关键词 | 嘉兴石臼漾湿地 构筑根孔 土壤酶 养分物质 导水效率 铁 正交设计 |
中文摘要 | 嘉兴市石臼漾湿地应用人工构筑根孔技术,以玉米秸秆和油菜秸秆按比例混合埋植于土壤亚表层,作为湿地的基质/填料。在湿地运行一年半后,按照正交设计表,以埋植秸秆的种类( S) 、填埋的土壤层次( L) 、距离秸秆外环的远近( D) 和秸秆周围土壤的表观颜色( C) 作为实验因素,对秸秆周围养分物质浓度、土壤酶活性以及铁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玉米秸秆和油菜秸秆腐烂较充分,分别形成较发达的粗根孔和细根孔; 根孔周围土壤呈中度还原状态; 粗根孔具有较强的优先流效应,其周围土壤具有较高的养分物质含量和较低的Fe2 + /Fe3 + 比。粗根孔周围土壤具有较高的磷酸酶活性,而细根孔周围具有较高的β-葡糖苷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综合比较,人工湿地构建初期,径级较大秸秆腐烂后形成的粗根孔发挥着更高的水分传导效率和更强的物质截留效应。 |
公开日期 | 2014-12-05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8632]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汪仲琼,王为东,郑军,等. 人工湿地构筑根孔作用下土壤物质分布状况[J].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146-152. |
APA | 汪仲琼,王为东,郑军,&尹澄清.(2012).人工湿地构筑根孔作用下土壤物质分布状况.环境工程学报,6(1),146-152. |
MLA | 汪仲琼,et al."人工湿地构筑根孔作用下土壤物质分布状况".环境工程学报 6.1(2012):146-15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