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模式
文献类型:专著章节/文集论文
作者 | 邓玉林; 李春艳 |
专著(文集)名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
其他责任者 | 王玉宽 邓玉林 彭培好 范建蓉 著 |
出版日期 | 2005-09 |
出版者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地 | 成都 ; 成都 |
出处页码 | 138-184 |
关键词 | 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 |
出版者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地 | 成都 ; 成都 |
关键词 | 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 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 |
中文摘要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其实质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能持续稳定地发挥生态功能、符合人类和发展的生态要求的复合生态系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体现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水土调控功能尤为重要,因此,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植被保护、恢复与重建、合理的生态开发利用,建成具有稳定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尺度生态系统。
长江上游水土调控生态屏障覆盖范围广、涉及人口多、生态功能复杂、建设规模大、建成周期长。这是因为长江流域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复杂且易于被扰动。该区域自然资源富集、动物植物物种丰富,同时又是我国最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代植被破坏严重,加之举世闻名的“三峡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表征了长江上游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地位。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事关长江流域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如果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长江上游自身的发展,也促进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反之,如果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首先就将危及长江上游人民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影响全流域及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
ISBN号 | 7-5364-5791-X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8914] ![]() |
专题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成都山地所知识仓储(2009年以前)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邓玉林,李春艳. 第五章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模式.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成都,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8-18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