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卫伟 ; 侯喜禄
刊名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07-03-30
卷号1期号:3页码:909-917
关键词侵蚀环境 人工刺槐林 生态恢复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中文摘要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刺槐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量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显著,10~15a后达到显著水平;并随年限逐渐增加,在近熟林和成熟林期基本达到稳定,成熟林后期又开始上升,恢复50a的刺槐林微生物量碳、氮、磷较坡耕地增加幅度分别为213%、201%和83%,但仅为天然侧柏林的50.98%、55.17%和61.48%。呼吸强度随恢复年限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有机碳变化规律不同步;qCO2在恢复初...
公开日期2015-04-24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10606]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薛萐,刘国彬,戴全厚,等.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J]. 生态学报,2007,1(3):909-917.
APA 薛萐,刘国彬,戴全厚,卫伟,&侯喜禄.(2007).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生态学报,1(3),909-917.
MLA 薛萐,et al."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生态学报 1.3(2007):909-9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