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非磁滞剩磁(ARM)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段宗奇 ; 高星 ; 刘青松
刊名地球物理学进展
出版日期2012
期号5
关键词非磁滞剩磁 相对古强度 环境磁学
中文摘要非磁滞剩磁(ARM)是实验室中人为产生的剩磁之一,其获得过程是在一个幅度逐渐降低的交变场中,同时叠加上一个很小的直流场所获得的剩磁.非磁滞剩磁作为岩石磁学重要的剩磁参数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古气候环境演化及古磁场相对强度变化的研究中.同其他岩石磁学参数相似,非磁滞剩磁具有较为复杂的性质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正确认识非磁滞剩磁的性质对于解决复杂的地学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从物理基础出发,系统地论述了非磁滞剩磁的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颗粒的粒径、磁相互作用、交变退磁场幅值的衰减率等),并对比了其与热剩磁(TRM)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介绍了非磁滞剩磁在相对古强度和海陆古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公开日期2013-06-05
源URL[http://ir.itpcas.ac.cn:8080/handle/131C11/2407]  
专题青藏高原研究所_图书馆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段宗奇,高星,刘青松. 非磁滞剩磁(ARM)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5).
APA 段宗奇,高星,&刘青松.(2012).非磁滞剩磁(ARM)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5).
MLA 段宗奇,et al."非磁滞剩磁(ARM)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 .5(201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青藏高原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