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土壤CO_2排放与溶解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

文献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作者秦越1; 李彬彬1; 武兰芳1
发表日期2014
关键词秸秆还田 CO2排放 溶解性有机碳 耕作措施
ISSN号1672-2043
摘要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O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土壤CO2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 mg·m-2·h-1,CT-183.54、212.57 mg·m-2·h-1,NT+188.41、200.06 mg·m-2·h-1,NT-179.66、179.10 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 g·kg-1;CT-0.530、0.377 g·kg-1;NT+0.621、0.544 g·kg-1;NT-0.528、0.402 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出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页:1442-1449
收录类别其他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39737]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历年回溯文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禹城试验站
2.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秦越,李彬彬,武兰芳. 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土壤CO_2排放与溶解性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 201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