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机构
采集方式
内容类型
发表日期
学科主题
筛选

浏览/检索结果: 共16条,第1-10条 帮助

条数/页: 排序方式:
桂西北辉绿岩卡林型金矿矿化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期刊论文  OAI收割
矿物学报, 2015, 期号: S1
高伟; 胡瑞忠
收藏  |  浏览/下载:45/0  |  提交时间:2016/05/18
多振子耦合作用系统宽频带隙形成机制研究 会议论文  OAI收割
中国力学大会-2015, 中国上海, 2015-08-16
作者:  
收藏  |  浏览/下载:24/0  |  提交时间:2016/08/16
V2O5/TiO2催化剂催化氧化氯代芳烃的机理研究 学位论文  OAI收割
硕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王健
收藏  |  浏览/下载:103/0  |  提交时间:2014/06/26
在工业烟气中  高氯代苯  当NH3-SCR反应与氯苯催化氧化共存时  (2)V2O5/TiO2催化剂催化氯苯的作用机理为:a氯苯发生亲核取代  b表面酚盐物种进一步氧化成邻苯二酚盐和对苯二酚盐物种  c苯二酚盐物种进一步氧化形成苯醌  d苯醌发生分解  (3)O2浓度提高有利于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  向氯苯催化体系中引入NH3-SCR反应后  NH3与氯苯之间发生竞争吸附  氯苯  催化  SCR  机理  常见的氯代芳烃污染物有氯苯  多氯联苯和二恶英可归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探索了其影响氯苯催化反应的过程和机制。 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1)V2O5/TiO2催化剂对苯  在催化剂表面形成表面酚盐物种  即环状结构得到破坏形成马来酸  H2O的引入对催化反应有抑制作用  NO的存在对氯苯催化有促进作用  导致氯苯催化转化率下降。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V2O5/TiO2催化剂在工业烟气催化降解氯代芳烃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V2O5/TiO2  氯酚  虽然含量低  苯酚  醋酸以及醛类物质  促进作用来源于NO与催化剂作用形成的表面NO2物种和硝酸盐物种  多氯联苯以及二恶英。其中  但毒性巨大  氯苯  并进一步氧化生成CO  但由于高温时催化剂表面硝酸盐物种减少使这种促进作用变得微弱  氯苯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1  CO2  1  污染生态环境。 催化氧化法是去除工业烟气中氯代芳烃污染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使用V2O5/TiO2催化剂  3-二氯苯和1  H2O和HCl最终完成氯苯的催化氧化过程  2二氯苯和1  针对苯  3  3-二氯苯符合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定义  苯酚  5-三氯苯催化氧化机制是类似的  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氯苯  Cl官能团数量增加  1  催化反应活性降低  3-二氯苯  1  3  5-三氯苯进行了活性评价和原位红外研究  提出了氯代芳烃催化降解过程中的具体步骤  并对苯环上不同官能团以及Cl官能团数量对于催化过程的具体影响进行了探索。另外  研究了烟气中复杂组分对氯苯催化氧化过程的影响  
知母皂苷AⅢ药理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OAI收割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卷号: 9, 期号: 03, 页码: 11-13
作者:  
尤杰;  孙兆林
  |  收藏  |  浏览/下载:23/0  |  提交时间:2019/01/08
基于经典天然产物的药物发现研究 期刊论文  OAI收割
药学学报, 2009, 卷号: 000, 期号: 001, 页码: 11
作者:  
胡立宏;  徐吉庆
  |  收藏  |  浏览/下载:22/0  |  提交时间:2020/07/01
砂岩蠕变特性的水物理化学作用效应试验研究 期刊论文  OAI收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期号: 12, 页码: 2540-2550
作者:  
刘建;  李鹏;  乔丽苹;  朱杰兵
  |  收藏  |  浏览/下载:10/0  |  提交时间:2018/06/25
交易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与家长式领导行为的比较研究 期刊论文  OAI收割
科研管理, 2007, 卷号: 28, 期号: 3, 页码: 168-176
作者:  
时勘
收藏  |  浏览/下载:44/0  |  提交时间:2014/05/29
环境化合物联合作用及其研究方法评价 期刊论文  OAI收割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卷号: 1, 期号: 5, 页码: 39-41+48
董玉瑛; 雷炳莉; 柏丽杰; 权盛; 海华
收藏  |  浏览/下载:33/0  |  提交时间:2015/05/14
CME影响下L1点附近等离子体及共生微波爆发的射电辐射机制研究 期刊论文  OAI收割
空间科学学报, 2005, 卷号: 25, 期号: 3, 页码: 167-172
孙伟英; 吴季
收藏  |  浏览/下载:50/0  |  提交时间:2014/05/04
热水流体作用与油气的形成 期刊论文  OAI收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卷号: 14, 期号: 3, 页码: 215-219
孙省利,陈践发,刘文汇,郑建京
收藏  |  浏览/下载:38/0  |  提交时间:2012/09/10
近 2 0年来  热液石油生成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热液油气运移的通道与热水流体相同  对地壳中热水流体地质作用的研究已渗透到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这就是断裂构造。据此可以认为  并且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与现代海底热水流体或大陆热泉活动有关的热液石油的生成问题已引起油气地质学界的普遍关注。热液石油是热水流体与烃源岩发生水岩反应的产物  在更深的地层圈闭中  并能与热水流体一起运移。研究热液石油生成和运移的机制有助于了解地质历史中油气的生成与成藏过程。热液石油生成的温度范围从 60℃到大于 40 0℃  尤其是产于深大断裂构造附近的圈闭中  高温区明显高于传统的石油窗温度  有更大的油气勘探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