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机构
采集方式
内容类型
发表日期
学科主题
筛选

浏览/检索结果: 共13条,第1-10条 帮助

条数/页: 排序方式:
志愿者导航增强技术研究 会议论文  OAI收割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中国上海, 2011
吴海涛; 卢晓春; 邹德财; 韩涛
收藏  |  浏览/下载:89/0  |  提交时间:2012/10/19
志愿者  增强  导航  自组织信息交换  交互式广义相对定位|Abstract  为了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可靠性与完好性  进行导航增强是常用手段之一。本文首次提出了志愿者卫星导航增强的相关概念  分析了志愿者导航增强的组成要素与拓扑结构。重点研究了志愿者及普通用户利用现代通信信息网络进行自组织信息交换的神经网络模型  特别研究并建立了利用共享信息进行志愿者导航增强的神经元模型  从而进行交互式广义相对定位  构建了志愿者导航增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  深入研究了志愿者导航增强方式与方法的实现机理  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志愿者导航增强体系架构。通过本文的研究  形成并构建了一种集用户所需信息(含导航增强信息)交换与导航定位服务于一体的  用户自助式的卫星导航增强方法与机理  有利于解决导航系统服务的连续性  可靠性与完好性问题。本文提出的志愿者导航增强的思想  突破了卫星导航的传统应用模式  拓展了卫星导航增强方式的内涵与外延。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链路的性能评估 会议论文  OAI收割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中国上海, 2011
李玮; 张虹; 袁海波
收藏  |  浏览/下载:33/0  |  提交时间:2012/10/19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  性能评估  误差分析  校正方法|Abstract  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对定位有决定性的影响  时间同步误差会最终反映为用户的定位偏差。因此  系统时间同步精度是评价卫星导航系统性能的一项关键指标  对这项指标的评定依赖于对系统时间同步精度的测试与评估。站间时间同步技术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时间同步的基础  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TWSTFT)的精度可以达到优于1ns  是国际上公认精度最高的远程站间时间同步方法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是国内最早开展TWSTFT工作的单位  已经建立了多条亚欧  亚太TWSTFT链路  同时也开展了利用C波段进行TWSTFT的相关试验。本文分析了TWSTFT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以国家授时中心建立的亚太  亚欧TWSTFT链路为背景  对TWSTFT系统的体系结构  主要功能  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  对链路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研究了主要的误差及其校正方法。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站间时间同步系统建设和测试评估起到了借鉴作用。  
基于微分动力系统的GNSS互操作评价模型 会议论文  OAI收割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中国上海, 2011
韩涛; 卢晓春; 王雪; 绕永南
收藏  |  浏览/下载:22/0  |  提交时间:2012/10/19
互操作  评价模型  微分动力系统  GNSS  稳定性|Abstract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互操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因此互操作的评价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研究。评价互操作的效果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综合效益与整体系统代价之间的关系  找到它们相互制约  促进过程中的平衡点。基于微分动力系统原理  仿照生物种群动力学的Lotka-Volterra模型  我们建立了GNSS系统综合效益与整体系统代价之间的动力学模型  分析了该模型平衡点的存在与稳定性条件  并据平衡点构造了GNSS系统的性价比函数  并通过该性价比函数对互操作分别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首先  介绍了互操作的定义与内涵。其次  介绍了生物种群动力学Lotka-Volterra模型的原理与意义。再次  结合种群动力学与GNSS系统自身特点  建立了GNSS系统综合效益与整体系统代价之间的动力学模型与GNSS系统性价比函数。接着  分别讨论了该系统平衡点的存在性条件与稳定性条件。最后  结合互操作阐述了该模型的具体意义  并以实例方式说明了评价算法的应用方法。  
GNSS系统时间偏差及其监测与预报 会议论文  OAI收割
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 中国四川成都, 2009-10-22
张慧君; 李孝辉
收藏  |  浏览/下载:17/0  |  提交时间:2012/10/19
不同应用年代典型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环境行为研究 学位论文  OAI收割
硕士,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王会利
收藏  |  浏览/下载:64/0  |  提交时间:2010/06/18
对刊后审读的认识和讨论 会议论文  OAI收割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 中国陕西, 2006
潘炼德
收藏  |  浏览/下载:55/0  |  提交时间:2012/10/19
审读  科技期刊  编辑  出版  评价体系|Abstract  在简单回顾有关文件的基础上  分析了刊后审读的双重目的  指出刊后审读不仅是管理部门加强对刊物的检查  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措施  而且应该成为具体指导和帮助编辑出版单位认识不足  改进工作  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对科技文稿的极强的专业性给审读工作带去的难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不断改进审读的方式方法  加强审读方与被审读方的直接沟通的必要性  以及反馈具体审读意见  注重审读实际效果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慎重操作基于审读的评选活动的问题  认为评选应该建立在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和公正  从而调动编辑出版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避免挫伤部分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