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00时段中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于严严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6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郭正堂 |
关键词 | 耕层有机碳库 土地利用 有机碳空间变化 神经网络 |
学位专业 | 其他专业 |
中文摘要 | 本文在系统统计分析现有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1980-2000时段我国耕作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简单分析了引起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估算了耕作土壤的未来固碳潜力,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1980-2000年间我国耕作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华北潮土、褐土区上升最为显著,幅度多达25%以上;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和西北灌淤土区也增加明显,达15-30%。相反,东北、内蒙的黑土、黑钙土区,四川的部分紫色土区土壤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均达15%左右。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化幅度则均小于5%,基本保持稳定。 2)近20年来,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我国水田、水浇地和旱地的耕层土壤碳储量依次增加了0.30 Pg C、0.16 Pg C和0.26 Pg C。不同行政区中,华北、华中南和西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碳储量的增长均约占全国增长总量的30%,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而东北地区碳储量下降了0.14 Pg C,是碳的源。20年间全国合计增加了0.72 Pg C,相当于同时期工业碳排放的5-6%,揭示我国耕地土壤碳库呈现显著的碳汇效应。 3)影响耕作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因子分析表明:近20年来,我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与初始有机碳含量相关的同时,主要受控于人类活动。不同农业措施的田间对比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碳年增长3.6%、施肥可使之年增加1.4%。 4)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在未来30~50年,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耕层土壤将分别具有约0.25 Pg C、0.09 Pg C、0.28 Pg C、0.14 Pg C和0.87 Pg C的固碳潜力,全国合计1.64 Pg C的增长空间。 |
学科主题 | 第四纪地质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05-09 |
源URL | [http://210.72.146.199/handle/361006/2079] ![]() |
专题 | 地球环境研究所_硕士研究生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于严严. 1980—2000时段中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