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末次冰期东北地区食草动物群的演替及其环境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张云翔[1,2]; 李永项[1,2]; 谢坤[1]; 李智超[1]
刊名第四纪研究
出版日期2015-05-15
卷号35期号:3页码:622-630
关键词末次冰期 东北地区 大型食草类动物群 环境变化
文献子类期刊论文
英文摘要

距今40ka年来东北地区大型食草动物记录显示,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前后,在冻土苔原大背景下可能经历了40kaB.P.森林草原、34.3kaB.P.疏林草原、30ka B.P.森林草原、22ka B.P.疏林草原、18ka B.P.森林草原、17kaB.P.疏林草原、14kaB.P.无树干草原及11ka B.P.疏林草原的演变过程,环境最恶劣最干冷的时段似乎在14kaB.P.前后。同时,该哺乳动物组合曲线与气候变化、冰川波动及海面升降等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整个环境演变过程还可与陕西关中渭河流域的3个哺乳动物群(咸阳动物群、蒲城动物群和大荔动物群)所反映的环境演变过程相对比,只是关中地区进入最干冷的无树干草原环境较早。研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别,导致受东亚季风影响的强度不同,因而进入盛冰期的时间也有或早或晚的差别。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10548]  
专题地球环境研究所_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
通讯作者李永项[1,2]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地质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9;
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1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云翔[1,2],李永项[1,2],谢坤[1],等. 末次冰期东北地区食草动物群的演替及其环境意义[J]. 第四纪研究,2015,35(3):622-630.
APA 张云翔[1,2],李永项[1,2],谢坤[1],&李智超[1].(2015).末次冰期东北地区食草动物群的演替及其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35(3),622-630.
MLA 张云翔[1,2],et al."末次冰期东北地区食草动物群的演替及其环境意义".第四纪研究 35.3(2015):622-63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