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张杨珠 ; 刘学军 ; 袁正平 ; 肖永兰 ; 周清 ; 黄运湘 |
刊名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
出版日期 | 1999 |
卷号 | 20期号:2页码:57-61 |
关键词 | 稻作制 红壤 红壤性水稻土 铜化学行为 有效铜 |
中文摘要 | 以湘中地区的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进行不同稻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旱改水及不同稻作制对土壤铜的化学行为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改水田10年后,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有效铜含量也明显提高。三种稻作制比较,稻稻冬泡土壤对铜的吸附能力和土壤有效铜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供试土壤铜主要以有机态铜、无定形铁态铜、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四种形态存在。红壤旱土改水田后,有机态铜和无定形铁态铜明显增加,而晶形铁态铜和残留态铜则显著下降;稻稻冬泡土壤的有机态铜和无定形铁态铜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土壤;无定形铁态铜和有机态铜与土壤有效铜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是供试土壤有效铜的主要来源。 |
原文出处 | http://epub.cnki.net/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NXDH902.016&dbname=CJFQ1999 |
公开日期 | 2013-02-23 |
源URL | [http://159.226.152.9/handle/343003/7424] ![]() |
专题 |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_其他_期刊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杨珠,刘学军,袁正平,等. 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2):57-61. |
APA | 张杨珠,刘学军,袁正平,肖永兰,周清,&黄运湘.(1999).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20(2),57-61. |
MLA | 张杨珠,et al."不同稻作制对红壤性水稻土铜的化学行为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999):57-6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