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机器人非确定性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祁若龙1,2
答辩日期2017-05-27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
关键词机器人 非确定性 轨迹规划 运动控制与仿真平台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robot trajectory planning method under uncertainties
英文摘要轨迹规划是新一代机器人运动决策的必要手段。存在非确定性信息的条件下,为了能够使机器人得到最优的运动轨迹,需要具有相应智能轨迹规划算法的支撑。本文以航天预研课题“空间科学手套箱系统研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0ZX04007-11)“大型薄壁高精度搅拌摩擦焊设备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机器人非确定性轨迹规划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蒋新松基金”为依托。针对现有非确定性信息影响下轨迹规划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不足,将机器人信息的非确定性分为三个方面:机器人加工对象几何信息非确定性、机器人运动动态特性的非确定性和机器人运动与传感误差的非确定性,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算法,最终得到非确定性信息影响下机器人的最优运动轨迹,提升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着重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1)在机器人加工对象几何信息非确定性轨迹规划方面:提出一种离线高精度估计轨迹规划方法,针对高精度机器人加工,讨论机器人轨迹规划过程中与被加工对象之间和被加工对象本身存在几何非确定性误差时,通过测量-加工一体化手段实现机器人高精度加工。提出了基于接触式稀疏点测量的高阶连续分段五次样条拟合方法、法向矢量估计方法,并以机器人化搅拌摩擦焊接为例,实现了针对非确定性几何信息的机器人测量加工一体化轨迹规划方法,完成了高精度加工。 (2)在机器人运动特性非确定性轨迹规划方面:提出一种运动特性多目标轨迹规划方法,针对已知机械臂目的位置情况下,机器人中间运动过程动态特性的非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在关节空间内的高次样条轨迹描述模型。提取了关键轨迹参数,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在优化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同时,最终得到了一条速度和加速度连续、关节扭矩不超过机器人关节扭矩极限、关节和末端运动行程较短、运动时间较短,并且能够使整个机械臂成功避开障碍的一条理想轨迹,完成了动态特性非确定性条件下机器人的多目标轨迹规划方法。 (3)在机器人运动与传感非确定性轨迹规划方面:提出了一种机器人受运动和传感误差影响下的轨迹规划和轨迹成功概率评估方法。这种轨迹规划方法将机器人系统运动与传感随机误差的非确定性通过建模、概率论及其几何化方法相结合,得到机器人在笛卡尔空间下的期望和方差,定性地判定机器人是否能和周围环境发生干涉碰撞、对机器人系统各位置在整个运动过程的误差概率分布进行估计并计算机器人到达指定位置区域的成功概率。在轨迹规划阶段考虑机器人操作的成功概率。 最后,通过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编程方法搭建了机器人运动控制与图形仿真系统,其开放式体系结构能够兼容多自由度串联结构机器人的控制和仿真。依托于该机器人控制与图形仿真平台,对本文所提出的轨迹规划算法开展了系统仿真和实验验证,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轨迹规划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语种中文
产权排序1
页码119页
分类号TP242
源URL[http://ir.sia.cn/handle/173321/20531]  
专题沈阳自动化研究所_空间自动化技术研究室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祁若龙. 机器人非确定性轨迹规划方法研究[D]. 沈阳.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20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