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气颗粒物中PM2.5与PM10的时空特征及其污染事件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平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13-05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曹军骥 ; 韩永明 |
关键词 | PM2.5 PM10 含碳组分 二次气溶胶 沙尘暴 霾 |
学位专业 | 环境科学 |
中文摘要 | 2010年在西安市6个采样点,1、4、7、10月分别连续2周每天24小时采用Airmetric微流量采样仪同步采集PM2.5和PM10的石英滤膜56对样品,结合11个自动站观测的前体物SO2和NO2,以及2010年对应月份全球同化数据(GDAS)的6个气象数据,探讨了西安大气颗粒物理化特征:总体变化、源解析、时空变化(包括年际和区域比较)和影响因素。通过物种组分特征和常规分析指标(如OC/EC、NO3-/SO42-、OC/PM、SNA/PM、SOR、NOR等),揭示了PM的形成机制,并将春季沙尘暴事件及霾污染事件作为PM污染的案例进行详细地分析。 结果显示PM2.5和PM10质量浓度总体变化呈冬高夏低分布,与源排放前体物SO2和NO2变化趋势一致,燃煤源的贡献大于交通源。湿度是PM形成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表明液相(非均相)反应是PM的主要形成机制。含碳组分(OC)在冬季是PM升高的原因,SNA(SO42--NO3--NH4+)是秋季PM升高的原因,春季沙尘暴对PM有较强的稀释作用,夏季雨除作用大于光氧化作用。秋季增加的物种份额主要是NO3-,表明在秋季前体物NO2浓度高于SO2和近地面空气稳定条件下,高浓度NOx(包括NO2)抑制自由基(OH和H2O2)产生,反过来,自由基减少降低硫酸盐形成,导致高浓度硝酸盐的形成。年际(2005-2010年地环所常规监测数据)比较表明PM2.5呈下降趋势,含碳组分中EC/PM2.5比例维持不变,OC/PM2.5比例下降。 沙尘暴期间,PM10的质量浓度是PM2.5的3倍,PM2.5和PM10中OC高于正常天气,而SNA浓度急剧下降,明显低于正常天气,这主要与干燥沙尘暴的稀释作用有关。轨迹聚类、潜在源识别(PSCF)、气溶胶指数(AI)和沙尘源区Ca/Fe比值验证沙尘暴颗粒来源西部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阴阳离子平衡计算显示沙尘暴事件中大气颗粒物呈碱性,阴阳离子差异估算的CO32-含量与Ca2+具有强相关性,表明沙尘暴碳酸盐颗粒主要以CaCO3为主。 大气霾事件分析中,能见度观测值与估算值的相关性为0.74,PM2.5中硫酸盐是消光系数的最大贡献者,而二次气溶胶和燃煤是消光系数的最大分担率,表明燃煤源是控制西安能见度的一个重要控制对象。 |
学科主题 | 大气科学 ; 环境科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4-01-28 |
源URL | [http://ir.ieecas.cn/handle/361006/2602] ![]() |
专题 | 地球环境研究所_博士研究生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平. 西安大气颗粒物中PM2.5与PM10的时空特征及其污染事件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