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首页
机构
成果
学者
登录
注册
登陆
×
验证码:
换一张
忘记密码?
记住我
×
校外用户登录
CAS IR Grid
机构
国家授时中心 [8]
力学研究所 [2]
计算技术研究所 [1]
电子学研究所 [1]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1]
软件研究所 [1]
更多
采集方式
OAI收割 [15]
内容类型
会议论文 [9]
期刊论文 [4]
学位论文 [2]
发表日期
2023 [1]
2021 [1]
2015 [2]
2012 [4]
2011 [4]
2010 [1]
更多
学科主题
Radar [1]
SAR [1]
辐射换热 [1]
雷达 [1]
筛选
浏览/检索结果:
共15条,第1-10条
帮助
条数/页: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排序方式:
请选择
题名升序
题名降序
提交时间升序
提交时间降序
作者升序
作者降序
发表日期升序
发表日期降序
太极计划时钟噪声传递的地面原理验证
期刊论文
OAI收割
中国光学(中英文), 2023, 卷号: 16, 期号: 06, 页码: 1394-1403
作者:
江强
;
董鹏
;
刘河山
;
罗子人
  |  
收藏
  |  
浏览/下载:11/0
  |  
提交时间:2024/01/11
太极计划
空间引力波探测
时钟噪声传递
原理验证
低轨目标地磁储能离轨方法研究
学位论文
OAI收割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作者:
冯冠华
  |  
收藏
  |  
浏览/下载:90/0
  |  
提交时间:2021/06/07
地磁场效应
无工质消耗主动离轨
定向地磁储能
地面原理验证实验
储能优化与控制
基于稀疏线阵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模型、方法与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
OAI收割
博士,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韩阔业
收藏
  |  
浏览/下载:53/0
  |  
提交时间:2015/06/04
雷达成像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
稀疏阵列
阵列设计
正交波形设计
阵列误差
原理验证装置
基于(火积)耗散极值原理的平行平板辐射换热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会议论文
OAI收割
2015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 大连, 2015
作者:
林博
收藏
  |  
浏览/下载:17/0
  |  
提交时间:2015/12/30
辐射换热 (火积)耗散极值原理 传热优化 实验验证
时间频率远程校准试验系统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会议论文
OAI收割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中国广东广州, 2012
和涛
;
张慧君
;
李孝辉
收藏
  |  
浏览/下载:29/0
  |  
提交时间:2012/10/19
时间频率
远程校准
客户端
GPS|Abstract
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工程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需要进行校准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度。国家授时中心保持我国的标准时间(UTC(NTSC))
可以利用该资源实现远程用户的时间和频率的校准
以及用户的本地时间的高精度溯源。论文阐述了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总体设计框架
论述了客户端实现的基本原理
即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
测量客户端待校准时间与GPS系统时间(GPST)的时差
并把时差数据通过GPRS网络发送到分析中心
最终研究了客户端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客户端的实现方法。最后
设计试验对客户端的实现进行了初步验证。
原子钟组性能监测方法研究
会议论文
OAI收割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中国广东广州, 2012
刘娅
;
唐升
;
李雨薇
;
李孝辉
收藏
  |  
浏览/下载:16/0
  |  
提交时间:2012/10/19
原子钟组
性能监测
相位连续|Abstract
在时频基准驱动的系统中
为了获得不间断
且频率相位连续的频率信号
需要建立原子钟组
通过冗余备份的方式来产生系统参考频率信号。如何综合利用多台原子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在分析原子钟关键指标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台原子钟频率
相位的性能并行比较的数字测量方法
研究了利用比对结果获得相位连续
频率稳定的系统参考频率的方法。最后根据该方法研制了原理样机
样机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用于铯或氢原子钟等高性能原子钟组在线实时监测的能力。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研究
会议论文
OAI收割
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中国上海, 2011
武文俊
;
李志刚
;
杨旭海
收藏
  |  
浏览/下载:22/0
  |  
提交时间:2012/10/19
Klobuchar
ARMA(p
TEC|Abstract
q)
介绍了klobuchar他ARMA(p
q)电离层TEC预报模型的基本原理。利用IGS提供的GPS导航电文中的Klobuchar模型的8个系数
对klobuchar模型进行了计算验证。同时
用ARMA(p
q)模型计算TEC结果
并把两种电离层TEC预报模型的结果与IGS提供的综合(Final)电离层TEC文件中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统计表明
ARMA(p
q)模型比Klobuchar模莫型在电离层TEC修正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